◎案例
我是一位父亲,我5岁的女儿非常活泼,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,平时爱和男孩玩,喜欢穿男孩的衣服、戴男孩的帽子,家里一大堆男孩子喜欢玩的玩具,比如汽车、枪等。她很淘气,有时会和好朋友把班上搞得乱七八糟,午睡也不老实,总是很兴奋地和其他小朋友打闹。
平时老师对我女儿说得多一些,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“一个女孩子,天天这么疯,没有女孩子的文静劲儿。”我该不该对她着重培养一下女孩应具备的特有性格?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压抑了她的天性和快乐,从而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?不知专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?———北京李少峰
◎分析
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,涉及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。的确,社会对于男女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界定。说起男性,通常人们会联想到:坚强、勇敢、主动、支配、有力等字眼;谈起女性,人们会联想到温柔、轻盈、亲切、可爱、文静、被动等特征,于是,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幼儿期,往往有意无意地按照社会共识的性别角色来教育自己的孩子。
应该说,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。从提供的信息看,这位女孩自身的发展状况非常正常,没有出现性别倒错等行为问题,而且,这个孩子非常活跃,发展的潜在能量很大,如果继续科学的养育方法,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。
让我们来看一下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,人们对待男孩女孩的传统看法和误区,以及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。
◎父母的影响
孩子在2、3岁左右起,先从家庭中了解有关男女的概念,并因受到父母及其他亲密成人的鼓励而更加具有性别角色的倾向性,比如:“这是男孩该做的”、“这是女孩该做的”、“男孩应该玩汽车,女孩应该玩娃娃”,一般家庭都鼓励女儿学母亲,儿子学父亲,男孩常因竞争性、独立性行为而受到夸奖;女孩则常在“喂”娃娃、“做饭”的游戏中显得与性别非常和谐。
对于男孩,当他打针或摔倒感到疼痛要哭时,父母和其他人会在旁边打气:“男子汉不能掉眼泪,勇敢点!”而有的女孩子声音很粗、较为沙哑时,父母就很担心,甚至花很多的钱为孩子看“病”,就是担心孩子不具有充分的女性特征,显得不够可爱。
对这样的镜头我们并不陌生:一个手里拿着吃的东西的小女孩,不知怎么搞的摔倒在地,她静静地趴着,手里还举着吃的,也不哭闹,等着妈妈来扶,妈妈说“哎哟宝贝,你这又是怎么搞的”说完,赶紧过去把孩子抱起来,掸掉孩子身上的土。
而父亲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,尤其对于男孩,父亲会默不做声看着他自己爬起来,或者大声说:“勇敢点,自己起来!”
◎老师的影响
当今,老师还普遍存在着传统观念:男孩应有更强的独立性,女孩则应富于同情心、温顺。如果女孩子整天踢球、爬树,和男孩子泡在一起,老师会有一种感觉:“这哪里像个女孩?!”
有关幼儿教师的性别倾向的研究发现,一般女老师喜欢男孩子,说他们诚实、聪明、勇于探索新事物。而喜欢女孩子的老师惟一的理由是“她们听话又漂亮,不会有行为问题。”
老师的态度、行为和期望,常常容易导致他们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。还有人研究了幼儿园老师,在与男女幼儿交往时间隔的距离。当靠近老师时,男女幼儿得到老师同样多的注意;而当离老师较远时,老师注意男孩子较多。
老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鼓励了女孩子保持与老师的接近,因为这样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点头赞成、帮忙和眼光接触等。男孩子在较远处仍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注意,于是支持了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活动。
◎同伴的影响
当幼儿进入集体教育环境之后,随着同伴在孩子生活中地位的增强,同伴的强化和惩罚对孩子的影响也渐趋重要。
当幼儿从事与性别相适宜的活动时,即使有其他孩子干预,他也不会停止这项好玩的事情,但如果孩子从事与性别不适宜的活动时,同伴的惩罚如讥笑则能使其迅速中止该项活动。其实,儿童已具有了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,而同伴的线索则仅仅起到提醒的作用。
◎电视的影响
电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电视不断地向幼儿呈现符合一定社会传统标准的男女典范形象,渐渐地影响幼儿形成对典型性别的知觉并接受它。
◎生理的影响
一些生理学家认为,性激素影响大脑对男女性别行为的引发和控制,比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注射雄性激素以避免流产,则可能使她的女儿具有更多的男性行为特征:喜欢户外运动;将来愿意选择事业而对婚姻和浪漫的生活不感兴趣。
有些天生女性化的男孩,体内细胞不能充分利用雄性激素,他们需要大量的刺激,才能引发与自身性别相同的活动。但这种情况在幼儿期间不能做定论,因为幼儿期间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巩固性别角色的概念。
◎两个原则
对孩子的性格塑造,既不能不重视性别角色的培养,给孩子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困扰;也不能因过于重视性别角色,压抑孩子的天性,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。
如果女孩子的外表和行为太男性化,上学后,还不太懂得尊重人的小学同学就会叫她“男人婆”,如果男孩子的头发留得又顺又长,面部秀气,又很脆弱,就会有淘气的孩子喊他“阴阳人”。
这些外号给孩子的心理压力之大是父母难以想象的,他们的能力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。同时,许多方面的发展是男女共通的,如接触柔软的娃娃和小动物玩具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柔情,玩汽车、积木等器械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,而大量的身体活动更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的。
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。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儿子要常和爸爸在一起,女儿要多和妈妈在一起。事实上,异性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同样重要。
孩子要向父母学习同性别的归属,异性的优势。还要从父亲身上学会体贴和细腻,从母亲身上学到坚韧和勇敢;孩子还要发展对异性的亲密感,为今后的婚姻恋爱打下良好的基础。那些始终喜欢和异性在一起的孩子,长大会与异性相处得很融洽,其家庭生活将会充实而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