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看孩子到底“需要”什么,而不是“想要”什么,这对家长很有帮助。虽然你可能不能控制孩子想要什么,但是你可以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,以区别对待。
你有没有注意到两三岁的孩子搞不明白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有什么区别?小孩会说:“我需要一个饼干”或者“我需要看电视”。他们被那种急迫的感觉攫取,并认为这种感觉是生理需要――除非家长告诉他们二者的区别,大多数孩子一直会延续这种想法。
“需要的”包括基本生理上的需求(好比食品、水、空气),还有适度的关心、爱抚、智力上和体力上的刺激,以及锻炼能力的机会。你孩子需要的东西应该享有最高优先权,应该尽快给予满足。孩子饿了,不给吃的,或者孩子害怕,不给安抚,这都不能为孩子建立正确的内在价值观,并且也无益于孩子的长期成长。
“想要的”是除了以上范畴之外孩子渴望得到的一切。可能是想要买的某件东西,或是想吃的某种食品,或是让父母在某件事上听自己的话。有些想要的根本不应给予满足,比如孩子没有必要收集电视广告上所有花里胡哨的玩具。而有些想要的东西是合理的,可以在提出要求的基础上给予满足。比如让你孩子“挣到”,至少是“等到”他们心仪的东西,这样你给他们一个体验延迟满足的机会,从而他们会更注重内在价值。
有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写个清单,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写下来。在特定的时候,你可以让他自己从清单里挑一样他想要的礼物。这样一来,孩子不但学着把愿望分出轻重缓急,而且认识到等待是接受礼物的一个必要步骤。
这并不是说家长不能出其不意地给孩子一份清单上的礼物。尤其是孩子取得了某种特殊成绩(成就)之后,送份礼物(比如带孩子去个与众不同的地方玩一趟)能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喜悦。
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与某种责任相关,那通融一下也并不过分。比如他放学之后,或是在假期里打工,家长不妨让他用用你的车。
区分“想要的”和“需要的”是家长的责任。在这个过程中,关键的一步是家长自己要清楚二者的区别,然后利用每个机会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