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

时间:2024-12-14 20:41:20
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

三招改变孩子“懒脑”现象

对李女士重视女儿想象力培养的意识,我很赞赏。但她对女儿想象力的评价,我并不认同。幼儿时的“饺子像星星,是用圆圆的月亮做成的”之类的想象,在小学四年级时不再出现,这是很正常的思维(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,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)发展。因为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,幼儿期的想象还常常与现实相混淆,但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,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,特别是思维的发展,好奇心的关注点和表现形式也在发展,以好奇这种天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想象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。

不过,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不爱动脑子,想象力不丰富,的确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。我在个别心理咨询中,无论是面谈还是性格特征的测量结果中,也发现这个问题,他们常常一问三不知,性格的“幻想性”特征呈低分状态。

我认为孩子出现“懒脑”现象,是成长过程中环境作用的结果。

怎么样的环境会导致孩子“懒脑”,没有飘逸的想象?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?有个研究很能说明问题: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迈克尔·施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,现在的孩子与30年前的同年龄孩子(1976年)相比,3—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已大幅度提高;而14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非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大幅度升高,相反要落后1—3年。原因是:学校密集的考试;经常看电视(只能鼓励孩子们的被动性);很多时间玩电脑,使他们不愿做对开发智力大有裨益的动手能力的手工活。

看来,孩子们出现“懒脑”现象,还不只是我们中国儿童存在的情况。但因为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,在很大程度上受“应试教育”的影响,同时又多“独生子女”,所以中国儿童的“懒脑”现象会更严重些。

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,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就是:给以自由;要求独立思考;鼓励实践。

1、给以自由。就是不要让学习充塞他们休息和娱乐的时间,导致他们厌学甚至厌生。而是要顺从儿童的天性,珍惜并热情保护他们的好奇性,重视激励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兴趣。要做到这点,需要家长改变一元化教育观,相信“人与人的差别,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”,鼓励孩子多元化地自我表现,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肯定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,让他们的好奇心不仅不被扼杀,而且能转化成求知(生活与学习各方面)欲再发展成学习兴趣。

2、要求独立思考。随着孩子的长大,家长要学会逐渐放手,引导孩子试着靠自己的智慧去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事。要做到这点,需要家长与他们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,这对青春期的孩子,尤其重要。陶行知说“发明千千万,关键是一问”。希望孩子想象力丰富且有效能,就应培养他们好问的习惯,即首先尊重他们的提问:对他们的提问持认真倾听、回答的态度,不糊弄、不嘲笑、不指责,绝对不用“烦死了”、“走开”之类的词语。其次鼓励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,别用父母的思考代替孩子的思考,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答案强加给他们。要求孩子独立思考,并非父母可以甩手不管,而是应该花时间和精力,用可行的办法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,既促进亲子交流,又让孩子学习思考。

3、鼓励实践。前面说过,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,它的特点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(源于客观现实)和超脱现实(富有创造性)。所以,让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,提供他们亲历亲为的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,让他们勤看勤听勤动手勤动脚也很重要,比如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、多接触大自然、拆装一些物品、搞点小实验等等,都可以增加表象的积累,有利于增添想象的乐趣。

注意以上三方面,会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同时,让孩子收获自尊、自信,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主,感到求知是件快乐的事。

《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