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
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,元宵节就是中国传统的狂欢节,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元宵节的故事。下面来看看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。
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1
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篇一:关于灯的传说
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很多,四处伤害人和牲畜,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,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立即传旨,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。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,就冒着生命的危险,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。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,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。吓得不知如何是好,过了好久,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,他说:「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 燃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」。
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,便分头准备去了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发觉人间一片红光,响声震天,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,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以中大快。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,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篇二:东方朔与元宵姑娘
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: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,他善良又风趣。有一天冬天,下了几天大雪 ,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。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,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。原来,这个宫女名叫元宵,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。自从她进宫以后,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。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,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。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,不如一死了之。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,深感同情,就向她保证,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。
一天,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。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。不料,每个人所占所求,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签语。一时之间,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。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。东方朔就说:“正月十三日傍晚,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,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。”说完,便扔下一张红帖,扬长而去。老百姓拿起红帖,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。
汉武帝接过来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”,他心中大惊,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。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,就说:“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,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?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。万岁焚香上供,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,一齐敬奉火神君。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,满城点鞭炮、放烟火,好像满城大火,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。 此外,通知城外百姓,十五晚上进城观灯,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”。武帝听后,十分高兴,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。
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游人熙来攘往,热闹非常。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。当他们看到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的高喊:“元宵!元宵!”, 元宵听到喊声,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。
如此热闹了一夜,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。汉武帝大喜,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,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。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,这天叫做元宵节。
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篇三:汉文帝时为纪念“平吕”而设
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“平吕”而设。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。惠帝生性懦弱,优柔寡断,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.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,朝中老臣,刘氏宗室深感愤慨,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.
吕后病死后,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。于是,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,共谋作乱之事,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。
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,刘囊为保刘氏江山,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,陈平取得联系,设计解除了吕禄,“诸吕之乱”终于被彻底平定.
平乱之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.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诸吕之乱”的正月十五,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,以示庆祝。从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`民间节日“闹元宵”。
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2
1、元宵节与灯火
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很多,四处伤害人畜,人们为了自卫,就组织起来与之战斗。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闻讯后大怒,立即传旨,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欲将凡恫人畜财产通通烧掉。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,冒着生命危险,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,向人们通风报信。消息传开,所有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。过了很久,一个老人终于有了办法: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三天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、燃放爆竹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误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。众人听说后点头称是,便分头准备。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从天上往下一看,响声震天。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,天帝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心中大快,人们就这样侥幸保住了生命财产。
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消灾,此后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产户都悬挂灯笼,燃放烟火,以示纪念和庆祝。
2、元宵节与元宵姑娘
相传汉武帝时,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,个子矮小,足智多谋,风趣滑稽,心地善良。宫女不管是谁触犯了汉武帝,当皇帝怪罪时,他总上前讲情。因此,宫娥彩女都对他非常敬爱。那年腊月,下了几天雪,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欲向御井扑去,他急忙上前拦救。原来这宫女叫元宵,家住长安西北山上,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。自从被选进宫后,每逢年末岁首,她总思念亲人,心如刀割。这几日风寒雪大,她不由得又惦起了在家艰辛度日的父母、小妹。心想:既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,倒不如一死,便来投井。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,先安慰劝解一番,且答应设法让她与父母、小妹妹见面团聚。
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,联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的苦水,便下决心想出了一条妙计。这天,他来到西北山上元宵的家里,如此这般地安排一番,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。有人认识东方朔,知道他识天文,通阴阳,都争着占卜求卦。结果,所占所求,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卦条签语。人们非常惊慌,纷纷求问解脱之法,东秘地说:“正月十三下午,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,都到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。天晚时,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个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,。见到她后,父老们要跪方可得救。”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,信以为真,暗暗互相串连。等到正月十三下午,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拐杖来到十里铺等候。傍晚时分,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驴子的红衣姑娘,父老们一拥而上,苦苦哀求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:“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,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,要是没火,就是我的罪了。既承父老求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,让他们想办法吧。”说完,扔下一张偈语,回身走了。
老百姓赶紧将此事禀报汉武帝。汉武帝接过偈语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;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。”武帝看罢大惊,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。东方朔说:“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,十五日晚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,虔诚祷告,求火神君高抬贵手。再传渝京都所有臣民一齐动手做灯,十六晚上,大街小巷庭院屋门,都挂上红灯,满城点放焰火鞭炮。届时,满城通红,火球横飞,必能骗过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。再将京都四门洞开,使城外庶民百姓也能进城观灯。皇上、妃子、宫娥彩女,亦应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,杂在百姓中,方会沾他们的光,免去灾难。另外,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得好,把元宵的名字写上穿大街走小巷,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,定会使他心软下来。”汉武帝听闻便传旨按东方朔的办法行事。
正月十六,日坠西山,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乡下百姓得知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。汉武帝脱去龙袍,换上便服,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。娘娘贵妃,宫娥彩女,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。整个长安城,灯火通明,焰火满天,煞是好看。
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,当她看到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地高喊:“元宵姐,元宵姐。”元宵听到喊声,来到父母跟前,一家人团聚在一起。
热闹了一夜,京都长安安然无事。汉武帝大喜,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,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。相传为习,年年如故。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,人们就把汤圆叫“元宵”,把这一天叫“元宵节”。这就是现在的十五过元宵,十六闹花灯的由来。
3、元宵节与东方朔
农历正月十五日叫“上元节”,也叫“元宵节”。相传汉武帝时,有个叫东方朔的人,足智多谋,风趣滑稽,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,深受汉武帝喜爱。东方朔心底善良,经常为触犯武帝的宫女说情。
腊月的一天,东方朔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向御井扑去,他慌忙拦救。这宫女叫元宵,家中有父母姊妹。每逢节日,她思念亲人,不得见面,心如刀搅,竟想不如一死了之,东方朔救了元宵,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。
一天,东方朔来到元宵家里安排了一番,然后回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。不少人求卦,所求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卦条签语,他们纷纷求问解脱办法。东方朔神秘地说:“正月十三会过来一个骑驴的红衣姑娘,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,众父老可求之。”
正月十三日果然来了一个红衣姑娘。那姑娘说:“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,玉帝还要在南天门上看。既承父老求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。”偈语是:长安在劫,火烧帝调,十六天大火,焰红宵夜。
汉武帝看罢大惊,忙向东方朔求教。东方朔说:“听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。十五晚上,可让做汤圆最好的元宵做些汤圆,万岁焚香上供,敬奉火神君,会使其心软下来的。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门都卦上红灯,全街放焰火鞭炮,可能骗过南天门上观看的玉帝。”
十五日晚上,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来长安观灯,看见了出宫上街玩灯的元宵,一家人团聚了。
闹了一夜灯火,京都长安安然无事,汉武帝大喜。第二年正月十五日,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。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,把正月十五日叫做元宵节了。
元宵节晚上,有些地方的龙灯、狮舞、花灯全都涌现出来。城市主要街道灯火通明,各条街都要准备花筒烧火龙,场面壮观,十分热闹。耍龙灯的人从正月十三日就开始到农村、居民家、机关拜年。到居民家,俗名钻格子,愿意让龙进屋者就将门打开,并赏给喜钱;不愿者,龙来后就将门关上。十五晚上进入高潮,喜庆到深夜,燃放鞭炮,吃最后一顿年饭,名为送年,整个春节就算是过完了。
元宵节神话故事简要说明3
元宵节的来历
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。惠帝生性懦弱,优柔寡断,大权渐渐落入吕后手中。
汉惠帝病死后,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,朝中老臣,刘氏宗室深感愤慨,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。
吕后病死后,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。于是,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,共谋作乱之事,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。
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,刘囊为保刘氏江山,决定起兵讨伐诸吕。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取得联系,设计解除了吕禄,“诸吕之乱”终于被彻底平定。
平乱之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诸吕之乱”的正月十五,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,用糯米磨成粉,包上糖,煮来食用,表示平安团圆、甜甜蜜蜜,以示庆祝不用再担心战争会带来灾祸人亡。
从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--“元宵节”,因有自发的表演节目表示喜庆,又称“闹元宵”。
元宵节的饮食文化
元宵节的应节食品,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。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,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。到了唐朝郑望之的《膳夫录》才记载了:「汴中节食,上元油锤。」油锤的制法,据《太平广记》引《卢氏杂说》中一则「尚食令」的记载,类似后代的炸元宵。也有人美其名为「油画明珠」。
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。王仁裕(八八○—九五六)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「每岁上元,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,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。吕原明的《岁时杂记》就提到:「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,煮糯为丸,糖为臛,谓之圆子盐豉。捻头杂肉煮汤,谓之盐豉汤,又如人日造蚕,皆上元节食也」。到南宋时,就有所谓「乳糖圆子」的出现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。
至少到了明朝,人们就以「元宵」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。刘若愚(生于一五四一)的《酌中志》记载了元宵的作法:「其制法,用糯米细面,内用核桃仁、白糖、玫瑰为馅,洒水滚成,如核桃大,即江南所称汤圆也」。
清朝康熙年间,御膳房特制的「八宝元宵」,是名闻朝野的美味。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。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。符曾(生于一六八八)的《上元竹枝词》云:「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」。诗中所咏的,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。
近千年来,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。光就面皮而言,就有江米面、粘高梁面、黄米面和苞榖面。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、应有尽有。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、山楂白糖、什锦、豆沙、芝麻、花生等。咸的有猪油肉馅,可以作油炸炒元宵。素的有芥、蒜、韭、姜组成的五辛元宵,有表示勤劳、长久、向上的意思。
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,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、也有小似黄豆,煮食的方法有带汤、炒吃、油汆、蒸食等。不论有无馅料,都同样的美味可口。目前,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,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。